官方咨询热线:
400-7171-888
2024-03-29 00:00:00
文章来源: 北京冠领律师事务所
俗话说“旧的不去,新的不来。”对衣服来说,尤其如此。为了能在断舍离“轻松”自己后还能帮助他人,大部分人会将不穿的衣物放进回收箱献爱心。然而,回收箱的衣物不一定都是用来捐赠,有人打着“公益”的幌子做起了“生意”,谋划着“骗局”。
近日,澎湃新闻曝光了“私人贩子”在某些购物平台上定制印有“慈善”“公益”字样的衣物回收箱,放到小区门口收集衣物后二次售卖并从中获利的黑色产业链,引发网友广泛热议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权请联系
据报道,在电商平台上,这些“私人贩子”不需要提供任何公开募捐资格证明,只需花400多元就可以定制一台旧衣回收箱。然后通过给小区物业经理200元至500元不等的“好处费”来放置箱子,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旧衣涌入。拿到旧衣的“私人贩子”会将这些衣物进行初步的分拣,质量好的清洗一下就直接拿去售卖,质量差一点的出口到国外,破破烂烂就制成拖把、填充等在进行转卖。凭借这个套路,就可以做上这“一本万利”的生意,每年轻轻松松赚五六十万。
打着慈善名义进行旧衣回收,将人们的爱心变成了牟利的工具,这不仅仅是道德问题,已经涉嫌违法。
众所周知,慈善活动本身具有严肃性。而我国对相关慈善活动的开展有着较为明晰的规定。根据《慈善法》的规定,旧衣物回收箱是以公益慈善名义开展的废旧物品捐赠回收,属于公开募捐活动,只有登记或者认定为慈善组织且取得公开募捐资格的社会组织,才能开展公开募捐活动。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社会组织、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基于慈善目的,可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,由该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。
另外,慈善组织或个人在开展募捐活动时,要按要求制订募捐方案,并在当地民政部门备案。《慈善法》还规定,对不具有募捐资格的自然人,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对假借慈善名义,或者假冒慈善组织,骗取财产的,由民政部门予以收缴;对有关组织和个人可以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。
爱心捐衣,始于爱心,但不能终于骗局。民众对于此类活动所秉持的初始善意不能也不该是“私人贩子”生意经的“筹码”。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,规范乱象,让爱心不中途流失,不让“私人贩子”有机可乘。对于捐赠者来说,在参加慈善募捐活动之前,一定要先核实活动举办方的合法身份和是否具有公开募捐资格,一旦发现不具备公开募捐资格却开展公开募捐活动的,及时向民政部门举报。
撰稿人:杜智君
审核人:段光平
审核律师:张安国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》 冠领(上海)律师事务所©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31340号